化粪池的较初目的是为了截流粪便及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以防管道堵塞。经过多年的发展,化粪池的截流功能在不断改进,所用材料也不只拘泥于水泥砂浆,近而向趋于一体化、严密性较高、净化效果较好的集成式生物化粪池发展,从而减少或消除砖砌化粪池严密性不高造成的地下水源及四周土壤的污染,提高出水水质,降低维修养护难度。 就目前天津的**设施来看,大都还在沿用砖砌外包水泥砂浆的老式化粪池。据现有资料分析,原因有三,其一,还在使用的老式化粪池无损坏或损坏不严重,置于地下不影响美观,个人和单位都不愿“浪费”这笔经费支出。其二,新型化粪池无论在结构功能上还是在使用年限上都有待考究,没有普遍使用,实际经验不足。其三,新型化粪池材料严密性较高,结构也较复杂,有的还加入了生物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效果明显改善,同时整体功能造价也明显提高,这是造成新化粪池不能大量推广使用的根本原因。 目前,天津地区的化粪池仍在沿用老式结构,只不过在不影响化粪池截留污物作用的前提下,在其内部结构上稍有变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小养护难度,并尽可能的减少劳动力及相关生产资料的投入。 一、现使用中的化粪池结构组成及其净化原理 下面就和平区原各国租界的三种老式化粪池及现今仍在建设使用的化粪池进行简单的内部结构说明比较: 在天津市和平区,不仅保存了大量完好的英、法、日各国的建筑风貌群,同时保存下来的还有各国完好的地下排水系统,并且这些排水设施一直沿用到今天,完好率、净化效果甚至于**过我们新建设施。在此我们只来讨论主要的截流净化设施——化粪井(也称化粪池)。 在英、法、日三国租界出现的老式化粪井中,结构大体相同,区别不大。基本上都分正、副粪(租界化粪井均为正、副粪结构),正粪容积较大,副粪较小。正粪留有进水口,进水口处设有立管,其作用是改变水头方向,减缓水流对底部沉积物的扰动,以保持较好的沉积效果,其二还可以保护进出水管口,以防漂浮物堵塞管口。正、副粪间设穿孔墙,墙两侧也接有两根立管,副粪出水口设有同样立管,其作用同上(请参见图1)。这种化粪池的净化沉淀原理与污水处理厂的沉淀池和曝气池的沉淀及消化原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可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去除,污水中的**物在化粪池停留的一定时间内消化去除一部分**物。 英、法、日三国租界出现的化粪池主体结构基本相同。法、日租界地以闸板井(化粪池)出现居多,主体结构同上所述,只是在正、副粪室间原有的墙体,换以一定厚度的挡板,便于安拆使用,下流空间走水,上留一定空隙导流池体里产生的有害气体,截留原理及效果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在材质用料以及外形上稍有差别。多数化粪池以方形、长方形居多,池内各立管以圆形为主,也有少量方形立管,以及受地理条件限制形成的不规则池形,但这些差别不对其截留、沉淀、过滤功能形成影响,所以出现在各国租界的化粪池功能相同,功效在实际使用中大体相仿。值得一提的是,在英租界的化粪池出水口**个检查井处设有鸡头管,其外形似一只昂首雄鸡,主要起二次过滤沉淀作用,由于数量有限又加管道老化损坏,目前地下已没有此类管道。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还不能取消化粪池,它对保护**管网的畅通,减少**大管径管道的养护周期、增加使用年限有着**的作用,所以化粪池至今仍在使用。现行使用中的化粪池多数是在老式传统化粪池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主体结构基本相同,而正、副粪间多在使用溢流挡板(墙),或是取消穿孔墙两侧的立管,只留过水孔,净化效果基本没有变化,目的也只是为了降低养护难度,减少投入成本。(具体结构请见图2、图3) 二、传统老式化粪池存在的问题 作为水处理构筑物的化粪池,由于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化粪池出水各项指标均远远**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其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化粪池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处理效果差。有的化粪池严重渗漏,污染地下水。并且砖砌池易被酸性腐蚀,造成裂缝、堵塞等,病毒、病菌、**物不能完全发酵分解,臭气外溢传播疾病,污水未经净化污染水源,危害人们健康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滤池中油污和脂肪堆积。大量的油污和脂肪进入系统,堆积无法处理,堵塞系统,造成污水外溢等问题,既污染环境又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3.设施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致使化粪池长期无人清淘,污泥结在池底,化粪池有效容积日趋减小,变为只过流并不沉淀杂质的检查井,失去其处理作用。同时由化粪池引发的事故不断,例如池内气体喷出灼伤人体、吸粪时发生爆炸;工人下池清渣时窒息死亡等。 4.经化粪池处理的污水进入集中污水处理厂,致使二级生化处理中的微生物营养成分的不足,抑制生化细茵的繁殖,降低处理效果。 5.施工复杂,造价并不低,施工周期长,维修难度大,使用年限短等。